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_内射少妇一区27p_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_色噜噜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

當前位置: 環(huán)保科普  > 生態(tài)文化 > 詳情
返回
生態(tài)文學丨張運和:風水禁山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18



1734487906409094548.jpg

風水禁山

文/張運和

老家有個易記好聽的寺廟叫獅子山廟,1930年4月14日,瀏陽縣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就在獅子山廟召開,我就是在這四村合并的獅子山村楊柳壩出生的。村正中有條溪流,蜿蜒曲折的小溪,像一條晶瑩的絲帶,在綠意盎然的田野中靈動起舞,流淌出詩意的美麗,在陽光的映襯下,小溪中的魚兒們如同一串閃亮的珍珠鏈,宛如精靈的瑰寶,美得令人驚嘆。

距自家老屋上游不到600米有座攔河壩,100余畝稻田就靠壩引水灌溉,壩兩岸生長著一對楊柳,柳樹枝條輕盈地垂掛著,隨風擺動時,像一位優(yōu)雅的舞者,楊柳壩因此而得名。

那年發(fā)生特大山洪,兩棵楊柳樹被洪水連根拔起沖走了,楊柳樹雖然從此消失,但楊柳壩這個地名在版圖上依然存在,楊柳壩三十多戶人家都講客家方言,除一戶巫姓外,全是張氏英木公始祖后裔子孫。

講究“風水”的客家人,如今還有“后山必近,前山需遠”的說法,意思是山里建房時,特別是建祠堂、支祠或是享堂,房屋應該盡量靠近后山,因為后山可以提供依靠,象征著“靠山”,房子正大門前方必須遠離山,否則會阻擋陽光和視線,正門朝向不見山,利于保持開闊和通風,有利聚財聚氣,人丁興旺。

對自然環(huán)境強烈依賴的祖輩們,認為自然環(huán)境的優(yōu)劣關系到人命運的吉兇禍福,對祖屋的后山看重有加,楊柳壩張氏享堂祖屋后面那座山,未曾給它取個有什么特定意義的山名,人們一直叫它祖屋后山或后山。

上世紀50年代是父親那代人當家作主,他們?yōu)榱俗層小帮L水象征”的祖屋后山,樹木長得更茂盛,更具“風水”優(yōu)勢,自發(fā)地加強了祖屋后山的管理,立下的族規(guī)中就明確了后山禁止亂砍濫伐,禁止帶火進山,禁止取土修路,禁止捕獵打鳥等條文,此后楊柳壩人,人人皆知后山“四禁”,把祖屋后山又改名叫“禁山”。

“禁山”里茂密的樹林像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,層層疊疊的綠色遮天蔽日,讓人心生敬畏,香樟樹、苦栗子樹、梓樹、楠木樹、椆樹、楓樹、松樹、杉樹都有,那棵高大的松樹,挺拔的身姿和高聳入云的氣勢,仿佛堅定不移地守護著楊柳壩的安寧。

“禁山”是一座從低到高,有明顯坡度的山,整座山邊緣輪廓分明,自然形成的邊界線一目了然,曾經(jīng)有位小有名氣的地理先生,看著“葉內藏瓜”特殊形狀的“禁山”說道,這就是“風水”之一。

到了6月,“禁山”野生菌子種類豐富,如同珠寶店里的寶石,讓人眼花繚亂,尤其是雨后,在濕漉漉的林中,菌子如傘蓋般散落,它們多且密集,仿佛給整個森林披上一層隱秘的外衣,記得第一次跟著大人進“禁山”撿菌子,一眼看上去就覺得菌子非常美麗,它們的形狀像極了小傘,菌蓋寬大且圓潤,菌柄細長又筆直,顏色各異,有黃色、紅色、灰色……

也許是多次撿菌子,慢慢認識了不少菌子,什么雞樅菌、茶樹菌、牛肝菌、楓樹菌、松茸菌、云朵菌、羊肚菌、牛屎菌、青頭菌、雞油菌,這里都有。后來媽媽還告訴我,那些紅、綠、墨黑、青紫色的,顏色鮮艷的,潮濕骯臟處生長的,形狀怪異的,菌托桿易折斷的,菌傘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的菌子往往有毒,不能撿回家食用。

如果說森林中撿菌子是一種有收獲的快樂,那么認識森林與水的關系是一次漲知識的過程。深秋的午后,枯枝敗葉在陽光下瑟瑟發(fā)抖,它們仿佛在為那些離去的青春默哀,任由秋風將它們的殘骸無情地掃落地面。

仔細觀察森林地表,第一層是掉落不久的枯枝敗葉,這些落葉,如同一幅斑駁的畫卷,展現(xiàn)著生命的滄桑和季節(jié)的更替。輕輕扒開,便可以看到已經(jīng)開始腐爛的枯枝敗葉,再扒開時,枯枝敗葉腐爛成了黑褐色的泥土。

這些掉下的樹葉、腐爛的葉片以及泥土,專業(yè)上叫腐殖質,當走過森林中鋪的“地毯”時,隨著腳下力量逐漸加深,這層自然“地毯”下隱藏的水分也被悄然擠壓出來,發(fā)出輕微的“吱吱”聲,就像是濕潤的海綿被慢慢壓緊,釋放一絲絲不易察覺的水汽。

茂盛的植物簇擁成林,不僅造就了周邊良好的小氣候,“禁山”更印證了“一座山就是一座水庫”的生態(tài)文明理論,享堂屋側“禁山”腳下那口水井,更加詮釋了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的真諦。

這是一個天然泉水井,井水清澈甘甜,不少人舍近求遠到這里挑水喝,盡管如此,泉眼不斷涌動著,為周圍的生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,成了楊柳壩的心臟。年哥家離泉水井最近,屋門口簡易公路是東鄉(xiāng)去南鄉(xiāng)往返的必經(jīng)之路,路人經(jīng)過此處,尤其是炎熱天,幾乎都樂意彎幾步路到“禁山”腳下的泉水井喝水,熱心腸的年哥,特意做了兩個帶把的竹筒掛在井邊,方便過路人取水喝。

后來,由于種種原因,“禁山”里的樹木日漸稀疏,綠意不再如昔,空曠的地面透露出一片片裸露的土壤,仿佛在訴說著自然之肺的哀傷,當“禁山”這座森林“水庫”逐漸消失后,泉水井也名存實亡了,泉水斷流,井已干涸,“禁山”里菌子也沒得撿了。

好在楊柳壩人,見年久失修的享堂祖屋墻體開始裂縫,房屋多處出現(xiàn)坍塌的跡象,將一棟充滿中華古文化韻味的嶄新的張氏享堂又建了起來,還出臺了后屋“禁山”更嚴格的“村規(guī)民約”,看這一陣勢和一系列的保護措施,可以斷言,大自然一定會再次恩賜給楊柳壩人一個美好的環(huán)境,一份上好的風水。


作者簡介:

張運和,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生態(tài)文學分會會員。綠色瀟湘生態(tài)文明首席講師、長沙市“五老”金牌講師團講師,長沙市首批兩型公益講師、長沙市“拒塑節(jié)能”代言人,“長沙市學雷鋒標兵”湖南省環(huán)境保護聯(lián)合會終身榮譽理事,先后被評為“湖南最美志愿者”“湖南好人”“湖南最美河長”“湖南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”“湖南公益普法先進個人”、2021年被中央文明委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評為全國最美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志愿者,2022年被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評為綠色生活達人。

來源:紅網(wǎng)時刻(湖南生態(tài)文學專欄)

編輯:陳鳳

校對:廉治齊